石家庄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见我的母校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 [复制链接]

1#

本篇图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昨晚看到一条新闻,说母校十五中即将在9月1日整体搬迁至南高营,听闻消息,颇生情怀,于是今天中午吃饭完后,我骑车过去在外面随手拍了几张照片。作为大隐于市的屌丝校友,我实在没好意思去找看门大爷,通融我进去拍几张校景。

母校槐北路正门15中西门,现在基本不开了

我是97届初中二班学生,莫有疑问,当时15中确实是有初中的,只是在我们毕业后没几年不招了。有人说15中搬迁后老校区要增设初中,先不说这消息准确与否,这“增设”的用词就不对,应该说是复设。在15中这三年可以说是我在小学中学十二年中最快乐的,成绩在班里排在前列,老师喜欢,学校重视,我对课程感觉轻松,每天也不用埋头苦读,丝毫不觉疲惫和抵触。

在15中,我从一名儿童逐渐成长为一名青年,摘掉了红领巾,换成了团员证。我看了不少闲书,开始形成一些世界观,对如今也是很有影响的。我印象中学校很注重体育锻炼,刚入学时我大概一米五,肺活量不到两千,跑一圈下来趴地下累成狗,属于很瘦弱的那种。毕业的时候身高长了二十多公分,肺活量六千多,参加过学校的X季长跑获得第31名(前30名获奖......),体育考试千米跑已然是探囊取物。

我的15中旧物

我忽然发现,我的重要爱好竟也全是在15中时产生的,足见这三年对我的影响之深了。课程中我喜欢历史、地理,如今依然如是。98年我跟着我爹看世界杯,就此热爱上足球(当然,只是看,踢的和屎一样)。而我如今收藏的肇始,是那会收集小浣熊干脆面里边的水浒卡片。小浣熊干脆面的这波营销,是我认为我所经历过最成功的,没有之一,就是浪费了许多粮食。我最终是集齐了将,现在还在家里,其代价是买了上千包干脆面,到后来,一见干脆面就如同吃翔,当然这上千包面并不是全我吃了,否则我估计也活不到现在。唯一让我感到有些欣慰的是这一套原版的水浒卡,如今市场售价千元左右,如果我想卖,不考虑通货膨胀的话,多少能捞回当年买面的成本。康师傅的小虎队干脆面看得是面红耳赤,后来终于找机会抄了一把,98世界杯发了一套球星卡,我没忍住诱惑,又收了一套......

话似乎有些扯远了,这纯是思绪上头,不吐不快,还是回到母校中来。记得初一的时候,我们是在西北角的三层小教学楼,初二还是初三才搬进主教学楼,操场当时还是土场煤渣的,前面还有个防空洞,体育馆也还没建成。由于长久没进过校门,也不知校内的格局有无改变,而有些细节实则我也记不清楚了。我们班主任是赫欣老师,教英语的,人和蔼可亲,语文老师敦文慧、数学老师岂立更、柴戈北(是不是觉得我们老师姓氏都挺怪的哈)、物理老师曹蓓华,其他课程的老师是一点印象没有了。

15中体育馆,只能在外边仰拍了

当时同学以骑自行车上学为主,学校旁边的便道两侧(甚至是青园街以西的),停的是车水马龙,我在15中上学车子至少丢了三辆,到后来都不敢买新的了,捡了我爸一辆旧车,到现在还在骑。当时人是咋偷车的?剪锁什么的都弱爆了,据有一次保安目击,俩小青年开卡车来,号称是城管的(当然是假冒的),看着好车直接搬上拉走,就这么彪,保安也是不敢管,后来去找,自然石沉大海毫无所踪。学校附近有开了几个电脑房(当时还不叫网吧,没那么高级),专门“荼毒”学生,那时候流行红警和三国群英传,电脑游戏是在比游戏机的好玩多了,小男孩们很难抵挡住诱惑啊,结果我也成了其中一员,有时有零花钱,放学就和哥们去K几局。这对成绩倒没啥影响,就是那会的显示器实在辣鸡,结果成了四眼。

某年联欢会全班同学合影

还有件事让我记忆挺深,年的时候是15中五十周年校庆,说起来15中的“岁数”比新中国都大,毕竟,石家庄解放的早嘛。当时我们班同学被选出来,在门口列队高唱“欢迎欢迎”,迎来送往那些领导和嘉宾。当时尚小,还不太理解校庆为何物,也不了解学校的历史,只是觉得挺热闹挺有意思的。15中是石家庄市建校最早的三所学校之一,但在年成立时是师范学校,直到年才改成15中的。我倒是想,要是在百年校庆时能作为知名校友被邀请,那就好了。

纪念册中校长张淑琴的题词

我的中考成绩不错,印象中大概能在我们班排前五,分数比一中录取线差了十来分,以艺术特长生的名义却是足够了。15中负责招生的老师曾来我家家访,承诺进重点班,很有诚意的希望将好学生留在本校,这也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被学校重视过,实在是永铭五内。当时的15中已是重点中学,但不是最顶尖的,而一中则是全市最好的,高考状元频出。父母总有望子成龙之心,最终在1中和15中之间选择了前者,这个选择也彻底改变了我的学习生涯。到1中后,从原来班里的好学生变成了班里的中下游,这种角色和心态的变化和不适竟是一时没能扭转,成绩始终不温不火难以提升,最终在高考遭遇滑铁卢。与初中老同学聚会时,当年中考在我之下的,高考大多高我不少,心中还挺不是滋味。当然,时过境迁,如今说起这些,只是一笑了。

恰同学少年

我自年毕业离校后,就再未踏入过母校校门半步,然每日来来回回路过却有千万回。15中在槐北路上已历数十载风雨,俨然是一处地标所在,今当远离,怎不有所感怀?故随手略作小文,与本号之主旨虽无关联,却希望引起广大校友之共鸣也。

再见了,我的母校。

也再见了,我的青春。

静思斋于岳

年5月28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