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78.html作者:栓子
声明:已加入版权保护计划
1
暮春时节,平山的万物刚刚苏醒,布谷鸟隐匿在葱绿的参天大树里,由远及近地轻声鸣唱。在一处山谷的环拥处,有一片从古传到今的集市。
一棵袅娜的柳树偏隅集市的一方,树下的老叔已经开始制作“油鬼”。饧好的秘制面团被搬到油光锃亮的面板上。在温水的作用下,面团里丰富的蛋白质分子已经被盐碱和明矾充分改造,化身为制作“油鬼”的上佳材料。面团儿瞬间被老叔分割,变成若干个小面棍儿。
老叔是历练多年的熟练工,他双手拉起面棍儿两端,拽、抖、拧、叠,一气呵成,面棍儿幻化为“油鬼”的胚子,随之,跳入老婶负责看守的大油锅,老婶手执一米长筷,挟住那“油鬼”的胚,胚子在沸腾的油里闪转腾挪。一两分钟后,胚子修成正果,成为真正的油鬼。油鬼被码入大条盘里,成为平山最具特色的风味儿小吃。
清风中,老婶那一声“刚扎类油鬼(方言,意为:刚炸的油鬼)”,惊飞了柳树叉上一群正在打呵欠的小麻雀。
炸油鬼与炸油条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制作方法和成品颜色。但比较之下,油鬼更加色泽金黄、晶莹剔透、酥脆可口。尤其是“中间折叠后炸,炸成跪状儿”的手艺可称一绝。
平山油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南宋出了一个千古名人-秦桧。世人皆恨奸臣,为了表达对秦桧的满腔痛恨,老百姓将两块面团抻长,一条为秦桧,一条为其妻王氏,互为缠绕捆绑,下油锅炸透而食。当时,平山一哥们,是南宋的愤青儿,他觉得这么炸还不解气,又将缠绕的面胚子的中间折叠一下,扔进油锅,炸出来的油鬼呈跪状,活脱儿跪着的千古罪人-秦桧。从此,油鬼成为平山一绝,传承至今,成为平山百姓的广普技艺。
在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平山老百姓发现了油鬼的另一个妙用:治痢疾。曾经有一哥们拉肚子不止,但仍不忌口,他就着两瓣肥白的大蒜,吃了热腾腾的油鬼。半天时间,他的拉肚子被治愈了。此消息不胫而走,成为民间偏方,屡试不爽。
年5月,党中央从陕北搬进平山西柏坡,当地老百姓用油鬼招待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中央首长夸到:“真好吃!”
2
从平山沿滹沱河蜿蜒北去,跨过波光粼粼的黄壁庄水库,即是石家庄的灵寿县。灵寿也是一个多山的地域,地灵人杰。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上将军乐毅就是中山灵寿人(现石家庄灵寿)。
好山好水自然会孕育出独有的美食,而灵寿腌肉面就是灵寿的特色名吃。
但凡正宗,一定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腌肉必须在寒冬腊月里备足。一场大雪过后,李大娘蹒跚着去集市上买了顶好的五花肉。她要制作腌肉,以备来年,给城里的孩子们寄走一些家乡的思念。
中午饭后,李大娘开始忙活。院儿里的雪地上放了一张小桌子,小桌上是新鲜的五花肉。这样的肉要冻上至少个把钟头,接受冰天雪地的洗礼。一个小时后,微冻的肉块又重新回到温暖的厨房,被细心清洗,加入调料煮到八成熟。
在开锅盖之前,李大娘把硝盐放在铁勺里,用木炭爆火加热。在烈火中,硝盐与炭火充分融合,随之被快速浇进肉锅里。瞬间,滚烫的硝盐改造了一锅喷香的煮肉,让它们具备了浓厚的灵寿特色。
煮肉出锅,切小块,炒糖色,呈红烧状。紧接着,红烧肉块过油,除去多余的水分。李大娘把过油的肉块放入干燥的瓮中,肉块填满大瓮,被一层层粗盐包围、浸染。这样的腌肉,历经春节、早春、暮春,而变得弥香。繁复的制作工艺,成就了灵寿腌肉的香而不腻。
如果说大片儿的腌肉是灵寿腌肉面的魂,那手擀面则是那一碗好面的筋。生面加碱放盐,揉团儿,盖湿布,饧三到五个小时,开始被手擀。在熟练的刀工之下,手擀面新鲜面世。面沸水入锅,大火加持,一分钟后,沸水出锅,面质劲道滑润。
手擀面盛碗,浇面汤,浇素菜粉条臊子,放上四五片腌肉,洒几片儿香菜,饥饿的人们坐下来吸溜几口儿,满嘴留香,夹着面带着肉,一顿猛嚼,鲜美入胃,做神仙也不换。
3
从平山沿冶河南下,穿过冶河特大桥,就到了石家庄井陉。井陉县有个井陉矿区,是石家庄市区的“飞来地”,也是石家庄的八区之一,与桥西区、新华区等区同属于石家庄的直辖区。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
在温带季风气候的作用下,井陉这片山水圣地孕育了许多特色美食,诸如:抿絮儿(抿须儿)、缸炉烧饼、包皮儿面、块垒等,各有千秋。其中,缸炉烧饼最负盛名。
缸炉烧饼,芝麻香、饼面脆,遍布于石家庄的街头巷尾,成为石家庄的特色美食。
正宗的缸炉烧饼自有它独特的制作工艺。“70、15、24”烤制法则自成一统。一炉烤制70个,烤制时间需要15分钟,从炉口第一层烧饼往下数,不多不少24层。
在石家庄的电报局街和大石桥附近,曾经有几家远近闻名的井陉缸炉烧饼铺子。其中,罗庄王三小的缸炉烧饼油酥可口,最为美味。据说这饼是用驴油和面,出炉后放置半月不变潮不发硬。王三小的烧饼铺子依托石太铁路的来往客流,生意红火。以至于火车一到站,旅客们就拎着大袋子,跑下火车,抢购缸炉烧饼。王三小站在月台上肩挑烧饼,手握钞票,喜不自禁。年6月,中共石家庄市委通知井陉派人到市里打烧饼,招待中央首长。王三小名声在外,县里毫不犹豫地推荐他去市政府打了几天缸炉烧饼,王三小回家才知道那中央首长是周总理。
4
井陉东南方向,翻过封龙山,一眼望去,一马平川。极远处,翡翠般的蟠龙湖镶嵌在元氏中央。元氏县往东往北都是石家庄的平原地区。在这样一大块儿平原里,驴子翻山越岭的作用显然不及在山区。所以,老百姓杀驴吃肉,显得并不那么心痛。“天山龙肉、人间驴肉”,驴肉反倒成了元氏一方的名吃。
最为闻名的当属“因村驴肉”。实际上,因村驴肉的正确写法应是“殷村驴肉”。顺着石家庄市区的红旗大街,穿过青银高速大桥,一路向南,像驴一样疯狂奔跑,很快就能到达元氏的殷村。殷村村南的几家老店是殷村驴肉的优秀代表。
殷村驴肉的美名起源于清末民国初。村里人王喜用中药熬汤、烹制新鲜驴肉,赶集售卖。王喜的驴肉肉质细嫩、喷香可口,每次赶集都会被抢购一空。
很快,王喜富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王喜家亲戚多了起来。串门儿的人一多,创富秘籍难免不被泄露。于是,殷村卖驴肉熟食的就多了起来,形成了小产业。经过后人的探索改进,因村(殷村)驴肉成了本地名吃。
与闻名全国的“河间驴肉火烧”相比,“因村驴肉”显然少了火烧。但如果把井陉的缸炉烧饼剖开,加入因村驴肉和翠绿虎皮尖椒,定是完胜河间。
5
站在元氏的殷村,以石家庄的栾城区为轴,折叠一下儿,就到了藁城区的宫面生产基地。
藁城的宫面起源于隋唐,已有多年的历史。传说当年,张果老邀请柴王爷与鲁班打赌,赌赵州桥(今石家庄赵县)禁不住张果老的毛驴和柴王爷的推柴车。于是,张果老的驴驮着日月星辰,柴王爷的车推着三山五岳,过了赵州桥。然并卵,桥丝毫未损,只留下了驴蹄子印和车辙印。两个人赌完累坏了,去滹沱河边的酒馆吃饭。柴王爷问店主有什么饭菜,店主说:“有空心的菜、空心的窝头,还有空心葫芦装的酒”。老柴说:“有么有空心面?”店主说有,随后将空心莲梗化为空心面,给两位仙人吃。张果老和老柴一吃,服气了。这面真的是:条细空心、劲道耐煮,入口光滑绕舌、细腻如玉。
据说只有藁城的面和水能做出空心面,其它地方不可以。所以有这么个说法:藁城的面条好做,眼儿难钻。
元朝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意大利的空心粉就是按照“藁城宫面-藕面”的工艺演变而来。然而,意大利的空心粉很粗,似乎是因为离开了藁城的水土,做不成那空心的细面。清朝,地方官吏就以藕面常年进贡皇宫,故得名“宫面”。李鸿章以此进贡慈禧时曾说:“藁邑之挂面,系乡人所艺,味极适口,相传数百载,乃名产也。”
面是好面,不然怎么能出口到世界各地,而经久不衰呢?
6
假如藁城北部的滹沱河没有断流的话,撑一小舟,沿滹沱河东去,即可到达石家庄的深泽县。
深泽有个西河村。西河村有超好吃的“西河肉糕”。
大概因为地域偏隅的原因,西河肉糕源于石家庄,反而闻名于衡水、保定、任丘等地。
晚清,西河李洛提(注:这名字真得很好听)在肉坊打工。头过年,肉坊发年终福利,奖励了李洛提一块驴肉。李洛提家人丁兴旺,人多肉少。于是,他苦思冥想了一个让大家都能吃到肉的办法:把驴肉切成细粒,用秘制高汤烹煮,再加入绿豆淀粉成形,冷却后切片当肉吃。
大家吃了都说好!
于是,西河肉糕诞生了。跟前面提到的“殷村驴肉”一样,李洛提家串门儿的人越来越多,西河村的肉糕铺子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产业规模。
正宗的西河肉糕色泽红亮、香而不腻,成为当地宴请宾客必不可少的佳肴,更成为深泽“美食三绝”。
7
从深泽往西折返,经过石家庄中东部有名的“南三村”。所谓“南三村”是指藁城的九门回族乡、无极的高头回族乡和无极的谈下回族村。南三村是回族百姓的聚集地,既是石家庄正宗牛羊肉、牛羊肉半成品的优质供应地,也是石家庄清真美食的传承地。
在这片热土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清真美食的制作高手。炸油香、牛肉罩饼、牛肉熬菜、羊肉蒸饺、清炖羊蝎子是南三村回族百姓的必备手艺。
8
过了九门,一路向西,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正定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她是石家庄历史文化的魂。
石家庄的传统美食,正定绝对不能缺席。
当年,常胜将军赵子龙打了胜仗,经常用四大碗肉菜和大碗素菜犒劳将士。三国末年,追随赵子龙的一部分厨师和将士退役,回到正定,将这种做法带回了家乡。大碗肉菜很快成为宴请宾朋的标配,并演变成“八个碟子八个碗”。到了唐代,“四大碗肉菜、四大碗素菜”的搭配形式才被正式定型。
在同一时期,唐朝名将郭子仪驻防真定(今正定)。某日,郭子仪令手下炖了一锅牛肝,眼看牛肝将熟,却遇敌来犯。郭子仪披挂上阵,全员倾巢出动。等战完回城,军营大厨掀开一看,锅底儿干了,汤飞了,但牛肝不糊不焦,松脆清香,切成细丝,拌上香油和调料,吃一口,美得上天,于是取名“崩肝”。崩肝儿成为正定除“八大碗”之外又一传统美食。
但“崩肝”仅是一道凉菜,它只能算席面儿上的配角儿。真正的大腕儿还得是“正定八大碗”。
天刚蒙蒙亮,老宋就开始忙活了,他要为一次重要的家族聚会准备上好的“八大碗”。
各种食材都在聚会的前一天准备完毕,所以,老宋并不慌乱,他只需要按照人员分工,有条不紊地做好管理工作即可。
小麻雀站在屋檐上,叽叽喳喳地望着泥灶里升腾起的袅袅柴火烟。
长方形的泥灶位于院子的中央,老宋站在头灶跟前儿。一眼望去,头灶后边的是两排小灶,对称分布,共计8座。头灶用于蒸碗儿,承担着“八大碗”的压轴工序。而那8座小灶,分别用于煮肉、炸肉和炖素菜。
荤菜制作的每一步都是关键,而素菜的秘诀在于老汤。
老宋一声令下,帮手和学徒们分为两组,一组做荤菜,一组做素菜。
新鲜的猪肉,已被优秀的屠夫细致地分成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和肘子肉。三个小时后,这些各有妙用的肉,经过老宋们的煮制、抹蜂蜜、油炸、装碗蒸制,成为八大碗的主角:扣肘、酥肉、扣肉和方肉。
这四碗肉几乎包揽了所有宾客的注意力。酥肉肥瘦相间,枣红的瘦搭配汉白玉的肥,仅从色泽方面就无法拒绝它的的诱惑;而方肉更加香浓,肉皮嫩且劲道,扒开肉皮是金黄的肥肉,肥肉下面是紧致的瘦肉。这四种肉都吸足了秘制的汤汁,热情地散发着美食的鲜亮。
四碗肉菜,看似油大,实则不腻,不腥不柴,入口即化,满嘴留香;四碗素菜,海带软、粉条滑、豆腐韧、冬瓜嫩,配着秘制老汤,鲜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畅快淋漓,回荡在院落的上空。很快,第一拨儿上桌的八大碗被吃得干干净净,大家仍意犹未尽,叫喊着赶紧再上一拨儿,这也是对老宋烹调工作的极大认可。
火红的太阳已经进入天空的下半场,亲朋们都吃得眉开眼笑。在推杯换盏中,老宋代表全体工作人员挨桌敬酒,以表达一代大厨的谦逊。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大八大碗”彰显了它的包容和内涵,成为庄儿里饮食文化传承的当家花旦。
庄儿里的美食很多,这里只讲了传统的几种。
所谓地方的传统美食,不应是独门一家,而是代表着一方百姓的饮食风俗。这风俗里也掺杂着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情感与故事。
美食搭配着历史,才更有嚼劲儿。
相关阅读
超级安徽料理
石家庄往事
庄儿里的冷知识
庄儿的前世今生|石家庄简史
那几碗面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