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_4918157.html01练习题
1、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指导性原则是()。
A.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B.泛智思想
C.普及教育思想D.循序渐进原则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A.建立学生成长档案B.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D.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3.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儿童的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第5个月到第11个月之间,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不平衡性B.个别差异性C.顺序性D.阶段性
5.“性善论”、“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是()。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辐合论
6.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之一。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做法是()。
A.张教师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一视同仁,给予他们最大的关怀
B.谢教师在班级的管理上使用民主管理方式
C.陈教师在讲课时喜欢墨守成规,缺乏创造性,上课的氛围也比较拘谨
D.李教师是一位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的教师,和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7.“你的一个熟人在你与别人说话时常常插嘴甚至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这种人际问题设计的德育模式属于()。
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
8.批评传统教育“或多或少地为遥远的未来作准备”,提倡“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的是()。
A.杜威B.皮亚杰C.舒尔曼D.谢夫勒
9.通常,教师兴趣广泛,学生也多才多艺;教师情绪稳定,学生也多心平气和;教师若偏袒、不公正,则学生多任性、猜疑、自负和自卑。这主要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A.重要性B.示范性C.专业性D.多角色性
10.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
A.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材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
11.班级授课制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利于()。
A.因材施教B.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C.扩大教学规模D.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一书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
A.《教学与发展》B.《大教育论点》
C.《普通教育学》D.《大教学论》
13.下列关于经验主义课程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以赫尔巴特为重要代表人物
B.经验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方法
C.经验主义课程论强调围绕现实生活组织课程
D.经验主义课程论倡导儿童是课程的中心
14.我国新课改实行的课程管理制度是()。
A.国家统一管理制度B.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C.地方管理制度D.四级课程管理制度
15.公认为世界上最早论述教与学问题的著作是先秦时期思孟学派的()。
A.《论语》B.《大学》
C.《孟子》D.《学记》
16.将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是()。
A.洛克B.卢梭C.夸美纽斯D.康德
17.教师对学生进行辱骂、体罚、侵犯了学生的()。
A.生命权B.人格尊严权C.隐私权D.人身自由权
18.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政治制度
19.小学阶段课程设置的特点是()。
A.分科课程为主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C.综合课程为主D.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20.下列关于遗传素质对身心发展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B.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C.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D.遗传素质的成熟对身心发展无明显制约
02答案
1、A。解析: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世界能够保有稳定,得以维系,大到其整个结构,小到其细微末节的原则,不是别的原因,只是秩序而已。存在于宇宙中的这个秩序是事物的灵魂,是一切事物能够称其为该事物所必须遵守的。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他由此推出人的教育也应遵守自然的秩序。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2.D。解析:班主任常规工作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和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D选项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属于班主任个别教育工作。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3.C。解析: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4.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①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②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师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5.A。解析:内发论也叫遗传决定论,它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教育所起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但却不能改变和决定人的发展。“性善论”、“性恶论”都是强调人的天性决定人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6.C。解析:陈老师的这种做法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所以此题选C。
7.B。解析: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根据题中所设计的问题,假设了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的一个问题。以此来考察学生的反应。这样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时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
8.A。解析:杜威提出了教育适应生活理论。
9.B。解析: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10.A。解析:课程内容主要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部分组成的。
11.A。解析:班级授课制的不足:①难以因材施教;②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缺乏灵活性。
12.D。解析:夸美纽斯在代表作《大教学论》中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13.A。解析:赫尔巴特强调传统三中心学说,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杜威强调新的三中心学说,即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故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因而A说法错误。
14.B。解析: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15.D。解析: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16.D。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年在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17.B。解析:学生享有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18.A。解析: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19.C。解析: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设置如下:小学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课程以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高中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
20.D。解析: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具体地讲:(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5)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超常、低常、生理缺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