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TUhjnbcbe - 2022/10/30 15:37:00

推进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高质量创新发展

市政协委员邢建辉

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的设立成为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引擎,对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具有里程碑意义。

推进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高质量发展就要着力提升体制机制建设水平,配优配强专职领导和业务骨干,建立创新清单工作台账,构建有利于改革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营商环境专项评估,推动重点任务和改革事项落地实施。

着力提升制度创新水平,在金融服务、数字贸易、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一批创新平台、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和最佳实践案例。

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永久落户石家庄和石家庄综合保税区进出口的优势导向,利用石家庄市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区、申报石家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难得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持续推进“云招商”活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制定优惠政策,对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外资项目,通过“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方式给予支持。加强与境内外商协会机构联系,探索实行“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模式。

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衔接,确保下放到正定片区的58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增加群众的获得感,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改善大气质量

市政协委员刘会庭

我市大气环境污染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密切相关,科学制定大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是我市大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要保障措施。

建议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火电围城”,电煤使用多的问题。石家庄作为电力输出的城市,“十四五”期间电力产能仍有较大削减空间,应积极跑办,争取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能源规划中,将解决我市“火电围城”问题纳入京津冀区域能源发展总体考虑,统筹布局火电、核电项目,统筹规划建设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增加我市外供电能力,变“发电”为“输电”。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下游配套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生物制药、高端制造、绿色新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努力提升我市产业结构的品质。采用先进高端的VOCs治理设施,淘汰低效、落后的原有治理设备;推行集中钣喷中心建设,加强无组织排放的管控,减少VOCs排放。

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县域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严格监督考核,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坚持源头治理,重点发力,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到位。

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市政协委员张海霞

医药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应立足石家庄医药产业基础优势,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和完善产业布局,将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建议研究出台全市生物医药专项优惠政策,与河北省《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形成政策合力。统筹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自贸区正定片区等资源,形成区域合力。设立市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高新区联合石家庄经济开发区、晋州医药产业园、赵县生物产业园等园区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新格局,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鼓励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统筹创建生物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和装备、中医药和干细胞产业园、医用纺织品基地等生物医药园区。设立国家药监局认可的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鼓励支持成立河北省体外诊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科研机构、生产企业、检验机构、医疗机构等单位,形成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技术创新产业链。依托石家庄高新区,整合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技术服务。

合力打造职业教育样板城市

市政协委员王志臣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十四五”时期,要加大对市属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师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省属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新校区建设上,给予规划、征地、建设等各方面支持。

鼓励高职院校升格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打造石家庄高职教育名片。支持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独立本科院校联合升格职业技术大学。与省教育厅联合支持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建设,支持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组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大学。

建议市政府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城市。在职业教育服务城市文明、服务城市创新、服务民生需求、服务绿色发展等领域重点突破、先行示范,率先建成与城市经济和民生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快推进石家庄国际陆港建设

市政协委员魏书江

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地处京广、石太、石德铁路大通道的交汇节点,大力发展陆港经济是省会港口经济错位发展、互补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

建议我市依托冀中南智能港,加快构建石家庄国际陆港,并在项目规划、土地保障、资源整合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大交通路网等规划,实现公铁海空多式联运,努力将石家庄国际陆港建设成为集仓储物流、口岸、进出口贸易、保税加工、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一级铁路物流基地。在建设国家一级物流基地的同时,留足发展空间,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将石家庄国际陆港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产业基地,拉动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推动与自贸区正定片区的融合发展,形成空铁运输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共同打造石家庄国家级陆港型物流枢纽城市。

石家庄国际陆港作为京津冀区域唯一常态化运营中欧班列的陆港,应按照补贴标准上限执行补贴,扶持提高我市中欧班列的竞争力。

全力支持石家庄国际陆港口岸和储备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石家庄国际陆港现有仓储能力,积极支持石家庄国际陆港申报石家庄铁路口岸及粮食、肉类、木材指定口岸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等,填补石家庄作为内陆城市无法直接开展进口粮油等业务的空白。

加大科技投入 推进科技强市

市政协委员王志国

“十四五”期间,解决好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资金不足和财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建议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以企业为主体,更多地投入研发,大力度缩小与京、津两大城市科技投入差距,为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加大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制定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对企业产品研发,集成政策、集聚资源,加大资金扶持;对专利科研成果应用和转化,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孵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密切产学研合作,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并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对科技企业的创新产品,主动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功能给予支持;成立科技创新基金,充分发挥资本纽带和资源链接作用,让广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银行以外拥有一个畅通的融资渠道。

加大引进和留住科技人才工作力度,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立专门的工作体系、出台专门的引进政策,以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薪酬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市政协委员赵玉斌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对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就合理配置我市医药卫生资源,充分医院的优势,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提出建议。

建立以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为核心的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在我市及各县(市、区)符合条件的区域兴建各级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应急反应能力。

加强市属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和院感科建设,建立稳定的市属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院感专业人才培养,加大消毒供应材料、防护用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污物处置等投入。医院内建设独立传染病区及发热门诊,进行统一管理,规范所有医疗机构,特别是县、乡、村级发热门诊建设,并建立发热病人全域联合监测管理机制。

医院的提质扩容,坚持“一院多区”模式,医院的公益属性和规模效应。建立新型的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科学规划开发区(园区)发展空间

市政协委员李兵英

近年来,全市开发区(园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还存在开发规划力度不够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和困难。

建议进一步科学规划开发区(园区)的发展空间,探索推广“一托一”“一托多”支持政策,研究制定跨区域托管、共建的具体措施,探索实施不同层级的开发区重组整合与托管,培育发展更多千亿级开发区(园区)。

进一步优化开发区(园区)产业布局,加强对深泽、高邑等有传统产业基础的县(市、区)的指导,推进传统产业整合升级。对综合实力较弱、产业特色不够突出的开发区(园区),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形成集聚效应。要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创新发展平台,建设一批研究所、科技研发中心,助力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尽快转型升级。

建立健全土地高效集约利用的政策制度,统筹安排开发区(园区)项目建设用地,并制定完善项目准入与退出机制。同时,统筹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推进“腾笼换鸟”,全面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一批中外合作产业园,不断增强外资引进力度。

加快推进我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市政协委员王燕华

近年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多措并举促进养老产业稳步发展。

建议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做好健康养老产业。建立养老服务市级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各项既定政策全面落地实施。加大对健康养老工作在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康养老财政资金保障机制,设立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县(市、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支持落实健康养老服务项目建设。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范围。

积极落实新改建日间照料站点、改造提升特困供养机构和星级养老机构培育工作。依托省会周边优势自然资源和医疗服务资源,开展持续性老年照护社区建设项目探索和实践。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重大养老基础设施项目,引导养老企业走品牌化、连锁化道路。

加快新技术在康养领域的应用,推进全市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养老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信息资源共享,以平台集聚产学研医等方面资源,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长效坚持常态创建巩固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市政协委员陈玉联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创建工作绝不是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长效坚持、常态创建,巩固卫生城市的创建成果。

常态化创建,需要做到领导力量、资金投入、创卫人员、督查力度“四不减”。要不断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实行网格管理员公示牌制度,实现更高标准的城市管理网格化和精细化。建立卫生城市常态化考核评估机制,定期考核、定期公示、奖先罚后,以考促管。建立常态化典型培树机制,推出街道、农贸市场、老旧小区、城中村、学校、垃圾转运站、公园等一批有影响力有特色的典型示范点位。对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实行准入前严格评估,准入后严格考核,出台政策措施,解决城市顽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全民创卫,制定出台我市爱国卫生条例,强化法治保障。

深化提升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建设。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集特点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健康细胞”建设,制订建设标准,培育一批“健康细胞”建设特色样板(如健康街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及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下沉,筑牢健康石家庄建设的微观基础。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