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练习题(1)
01练习题
42.当我们从明亮的室外进入无灯光的电影院后,眼睛突然会无法分辨室内的台阶和座椅,过一会就会看见了,这种现象是()。
A.明适应B.暗适应C.感觉后像D.感觉对比
43.教师对教学工作采取冷漠的态度,在自身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这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
A.挫折感B.耗竭感C.去个性化D.低个人成就感
44.根据情绪调节ABC理论我们知道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A.埃里克森B.艾宾浩斯C.艾利斯D.华生
45.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归因说成能力不足,这属于()的归因。
A.内部、不稳定B.外部、不稳定C.外部、稳定D.内部、稳定
46.当儿童看到一个老年人过马路时,想到“雷锋叔叔”在此种情境下的表现,便主动上前扶助,这属于()。
A.伦理的道德情感B.形象的道德情感
C.直觉的道德情感D.高级的道德情感
47.下面哪种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A.完型—顿悟说B.认知—发展说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D.建构主义
48.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这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于()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
49.在多次观看大熊猫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熊猫”的基本理解,包括熊猫的一般体型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儿童关于熊猫知识的表征方式为()。
A.图式B.命题C.表象D.产生式
50.提出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心理学家是()。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徳
51.班杜拉将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效能感B.先行组织者C.生成性学习D.成就动机
52.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是()。
A.光环效应B.定势效应C.投射效应D.刻板效应
53.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学派学习理论之争集中体现在对()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
54.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时期是()。
A.20世纪20-50年代B.20世纪60-7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后
55.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不对时,小明回答抓住了会被打,因此小明的道德认知处于()阶段。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准习俗水平
56.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成为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称为()。
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符号学习
57.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是()。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经验思维D.理论思维
58.人类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是()。
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D.差别感觉阈限
59.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这种现象属于()。
A.动景运动B.自主运动C.运动后效D.诱发运动
60.情绪和情感可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功能。
A.适应B.动机C.组织D.信号
61.小明解决了困扰他许久的一道数学难题,感觉非常轻松和喜悦。这种情感属于()。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效能感
62.学生“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学的关怀、爱护、理解”。这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
A.安全需要B.匮乏性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D.生理需要
02答案
42.B。解析: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暗适应。暗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故本题选B。
43.C。解析:去个性化即个性衰竭表现为消极否定,麻木不仁和冷漠态度对待学生,对任何人不信任,缺乏同情心,甚至暴力、体罚学生。题干中强调教师对教学工作采取冷漠的态度,在自身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符合去个性化的特征。故本题选C。
44.C。解析: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即人的行为的ABC理论。故本题选C。
45.D。解析: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故本题选D。
46.B。解析:道德情感可以分为三种,直觉道德情感、形象道德情感和理性的道德情感。其中形象道德情感是指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形象的道德情感又称想象的道德情感。而选项A伦理的道德情感(理性的道德情感)强调道德标准,如爱国主义;选项C直觉的道德情感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快速产生的情感。题干所说想到雷锋而采取行动,应为基于对道德形象的想象而产生了道德情感,根据题干的意思选B。
47.D。解析: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故本题选D。C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提出学习者应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重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题干未强调心向作用。
48.D。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而计算浮力与排开水量这种相对需要抽象和推理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就说明儿童已经过渡到了该阶段,故选D。A和B项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都没有产生推理能力,而C项具体运算则需借助具体事物或表象来完成推理思维。
49.A。解析: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存储方式包括:图式、命题和命题网络、当于一个观念,是我们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的意义单元,题干明显已经具备多个观念,故排除B选项;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景类似的心理图像,题干不仅仅是图像,故排除选项C;而图式是指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大的知识单元或信息模块,一般是关于一个知识点的完整表述。根据题意,特性特征、生活习惯等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信息模块,故本题选A。
50.B。解析:皮亚杰在其作品中提出儿童品德水平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A项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基础上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提出社会化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层次理论。故本题选B。
51.A。解析:A项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B项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C项生成性学习即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D项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故本题选A。
52.A。解析:A项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B项定势效应是指当认识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以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事物的一定外部联系对他们进行认知和评价。
C项投射效应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D项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题干中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符合光环效应,故本题选A。
53.A。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反思过程。其中,学习过程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所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等理论流派最主要的都是围绕着对学习过程的解释进行的。故本题选A。
54.D。解析:教育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是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是成熟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完善时期。
55.A。解析: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有三水平六阶段,题干中小明做错事后害怕被打,体现的是小明害怕被惩罚,所以小明处于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属于前习俗水平。故本题选A。
56.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中知识分类中的内容。在知识分类中,奥苏贝尔根据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将知识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组合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符合题干的表述,故而选择B。
57.B。解析:根据思维的指向性,思维类型有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故本题选B。
58.A。解析:本题考查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感受性包括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感觉阈限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所以人类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是绝对感受性。故本题选A。
B选项,差别感受性是指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C选项,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D选项,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9.D。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知觉的分类。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真动知觉是指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似动知觉是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种:动景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诱发运动。诱发运动是指当一个静止的物体周围的其他物体运动时,该静止物体被知觉为运动的知觉现象。题干中,月在云中穿梭,云是不断运动的,月是静止的,而云运动诱发了月亮被知觉为运动的,这种现象属于诱发运动。故本题选D。
A选项,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就会感觉到一个刺激物在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
B选项,自主运动,指人在注视暗室内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C选项,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60.D。解析: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指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生存和发展。情绪和情感的动机功能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人的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情绪和情感的组织功能:一方面,积极情绪具有协调作用,而消极情绪有破坏、瓦解作用;另一方面,情绪还支配个体的行为。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指情绪和情感在人与人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它体现为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根据上述定义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
61.B。解析: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通常与学习活动、探索活动相关。小明解决了一道数学题而获得轻松和喜悦的感觉来自探索真理过程的智力活动。因此属于理智感。
62.C。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的需要。题干中,学生渴望可到各方面的关怀、爱护、理解,也就是想要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这属于归属与爱的需要,C选项说法正确
A项,安全需要是指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的需要。
B项,匮乏性需要,也称缺失需要或低级需要,包括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D项,生理需要是指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