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4)
练习题
81.教育的终身化是()的特点。
A.古代教育B.近代教育
C.20世纪以后的教育D.后工业社会教育
82.“六艺”教育的中心是()。
A.礼乐教育B.军事教育
C.文化知识教育D.科学知识教育
83.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康德C.培根D.杜威
84.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始于()。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杜威
85.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A.个别差异性B.不均衡性C.阶段性D.顺序性
86.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互补性
87.“人的智力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机会”,体现了()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个体因素决定论
88.美国学者舒尔茨把教育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人口功能
89.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家庭
90.教育目的从宏观到微观层次的排列顺序是()。
A.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C.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91.()强调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
A.柏拉图B.杜威C.罗杰斯D.斯宾塞
92.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不包括()。
A.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B.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C.制定者的职位
D.马克思主义理论
9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始终强调把()放在最优先位置。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94.宋真宗赵恒在《劝学诗》中写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
C.自然本位论D.虚无主义
95.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总称为()。
A.国民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制度D.学校教育结构
96.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97.下列描述中,与学生的本质属性不符合的是()。
A.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B.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现为自觉性、独立性、向师性
C.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其具有可塑性的特点
D.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
9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体现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A.尊师爱生B.民主平等C.教学相长D.为人师表
99.教师的职业形象的核心形象是()。
A.道德形象B.文化形象C.人格形象D.社会形象
.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反应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B.创造性C.示范性D.长期性
答案
81.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终身教育”这一术语,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各种教育,还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在内容上,它既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和专业性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它是将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显然,以教育的终身化为主要特征的是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
82.A。解析:西周时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因此,正确选项是A。
83.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杜威的新三中心。杜威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的过细,脱离生活实际。他主张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一切活动均要从儿童的生活中引出,儿童的经验应成为课程和教材的依据。根据题干关键词“儿童”、“兴趣”得出,此题考查的是杜威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故本题选D。
A选项,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B选项,康德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C选项,培根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创立了科学研究的“新工具”——归纳法。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选D。
8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创立阶段。选项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选项B,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选项C,卢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选项D,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B正确。
85.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题干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强调的是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B选项,不均衡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C选项,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D选项,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意思,因此本题选A。
86.D。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具体表现为: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题干中失明者眼睛看不到,通过其他感觉器官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体现了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故本题选D。
A选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具体表现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B选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C选项,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以及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7.B。解析:遗传决定论又叫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自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所决定的。题干描述人的智力80%决定于基因,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是爱尔维修。
88.B。解析: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资本可以分为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所以教育能提高劳动力的水平,从而提高经济的发展,这是教育经济功能的体现。
89.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C选项,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D选项,社会环境包括所处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家庭、邻里、亲戚朋友、学校、娱乐场所等。所以家庭属于环境因素中的社会环境因素。B、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故此题选A。
90.A。解析: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由宏观到微观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91.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理论。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学萌芽时期主要人物,其教育思想主要有:①“回忆说”,知识即回忆;②代表作《理想国》,提出理想城邦中依其天性分为三个不同的阶级:哲学王、军人和劳动者;③重视学前教育,提出“寓学习于游戏”的思想。
C选项,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和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D选项,斯宾塞是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主张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由此可知,ACD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B选项。
92.C。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3.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组成。其中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始终强调把德育放在最优先的位置。故本题选A。
选项B,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智育的主要任务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选项C,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选项D,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综上所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94.A。解析:题干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通过读书,个人可以获得财富。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读好书能够满足个人需求。故本题答案为A。
95.B。解析:学校教育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的综合,简称学制。
96.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学制。学校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是清政府于年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故本题选A。
B选项,癸卯学制又叫(《奏定学堂章程》),由清政府于年颁布。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C选项,壬子癸丑学制,是南京临时政府于-年颁布的。其中,将学段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学段,实行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D选项,壬戌学制,由北洋政府于年颁布,又叫“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其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7.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本质属性包括: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有极大的可塑性;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因此,B选项的说法不符合学生的本质属性。综上分析,ACD选项属于学生的本质属性,排除。故本题选择B选项。
98.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1)尊师爱生,尊师爱生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2)民主平等,民主平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民主平等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3)教学相长。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4)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题干中“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出自于《荀子·劝学篇》,原话是:“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青色是用蓝色调成的,但比起蓝色来却更悦目;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要冷。这是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展现了学生可以超越老师,体现教学相长,故本题答案为C。
99.B。解析:教师的职业形象的核心形象是文化形象。
.D。解析: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