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曼葭城
“曼葭”一词,“葭”即初生芦苇;“曼”即商代曼地也指流经井陉的绵曼河。“曼葭”即是“绵曼河畔芦苇丛生之地”的意思。曼葭城位于绵曼河东岸一片地势较高且平坦的黄土台地上(今工厂之地)。其建造年代在公元前年前后。距今已经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提起曼葭城,我们不能不说到历史长河中颇为神秘的中山古国。据记载,中山国为千乘之国,兵士善战。曾以雄厚的武力震撼中原,与战国七雄平起平坐。曼葭城坐北朝南,北依山势高耸的薛家寨(也称四瓦寨),南俯一马平川的威州川,其西是泉水盈溢芦荻千亩的河滩湿地。曼葭城南二里处,即是古代沟通燕晋交通的东西通道,西可通上艾(今平定)、晋阳以致秦国都城咸阳等地,东可达华北平原的东垣、北九门等地……可见曼葭城既为当时交通要隘,又为中山南部国之门户。历史上赵国多次进攻中山,见于记载的有:赵武灵王廿一年大举兵伐中山,一路大军曾攻至井陉之地;之后廿三年、廿六年赵军又攻中山。直到四年后的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年)中山国被赵国彻底所灭,曼葭城也随之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接下来我们说说井陉历史上曾名噪一时的的天护城。02
天护城(五陉城)
天护城,位于今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北12公里处的天护村一带,现隶属石家庄市井陉矿区管辖。五十年代,省文物部门专家曾考察勘定,天护古城为东西长米,南北宽米的方形城池。四周设有护城河,今西、南城壕地尚有河水流过。近年来,专家依残存的天护城的构筑方法与战国时期的赵国东垣、房子、石邑、灵寿、元氏等故城墙作法相同,将天护古城的构筑年代定为战国后期赵国所筑,并考证战国时期的赵“五陉”城,即天护城。“井陉”之名约出现于战国晚期,其前赵国在今天护地筑城时,依井陉地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故称名“五陉”城。传世战国货币中有圆肩圆足三孔布币,专家将其一种文字释为“五陉”,并考证即为当时五陉城——即后来天护城所铸造。由此可知天护城构筑年代应在战国后期,即赵惠文王八年至二十八年间(公元前至年)。公元前年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井陉属恒山郡,时称井陉,天护城则是其较早的发祥地和治所之一。隋开皇十六年(公元年)在天护置井州,义宁元年(公元年)置井陉郡;唐武德元年(公元年)改郡复置井州,领六个县。据《清一统志》载:“井陉故城,在今县北。汉置,后汉至唐皆治此。”井陉故城即指天护城。“天护”一名由来已久,今天护村中所存唐开元二十五年所建的经幢上就已有“大唐国镇州井陉县天护城”了。时取“苍天护佑”之意。今日天护城已无昔日繁华,仅为一中等村庄。旧日古城城垣今犹存城西北角及附近一段夯土城墙,残存城角高约2.50米。在其四周丘陵高地上多发现战国、两汉至唐代墓葬,曾出土有陶豆、壶、铜剑、铜镜及唐代瓷器、粗瓷散乐佣等物;附近文化层中也采集到板、筒瓦残片、有肩石锤、宋代石雕佛像等物。在天护城中存有国宝文物——唐开元陀罗尼经幢以及唐代寺庙东禅院;城东南存有始建于宋代的石拱桥及三义庙等古迹。天护为秦至唐代的井陉治所,经历了多年之久。天护城是井陉历史上较早、较长的故城和治所之一。伴随着岁月的嬗变,天护城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天护古城遗址却象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在向世人叙说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前世今生。井陉历史上第三座古城即为金元时期的威州城,与中山国时期的曼葭城颇有渊源。03
威州城
赵国灭中山后,威州一带属赵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西汉时曾建立绵曼县(辖今获鹿、平山及井陉部分地区),其治城沿用战国时的绵葭旧城。汉以后至唐,县城在天护。唐末宋金时期,威州曾是天武军,井陉县城所在地。金天会七年(公元年)井陉县升至威州,下领井陉县,州城由县城改制。金宣宗贞佑二年,北方蒙古军入侵河北,时任威州刺史的井陉人武仙曾率兵在威州及河北一带与蒙古军激战。元代,仍沿用金威州城池,并扩大规模,又将洺水县划归威州管辖,威州作为州城长达年。威州城倚簸箕掌山,面临绵曼河畔芦苇荡,加之威西街先商早期文化遗址的新发现,唐代建的庄严寺,威河西龙门寺,宋代建的威北岸明行院(内有陀罗尼经幢)及明行院南大门威西街的石牌楼,明代建的冀晋威东街大石桥,今有的虽已不存在,但尚可领略战国、汉代、宋金阶段威州古城“山明水秀,古号形胜”的昔日风采。四座古城中,尚能一睹昔日古城雄伟之姿的唯有历经宋明清至今的天长城,现在人们多称之为天长古城。04
天长城
年,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井陉为“千年古县”。其依据之一就是域内的天长古城。据史志和出土文物证实,“天长”之名,汉初即有。约在东汉晚期到北朝时期,井陉县南部天长岭南侧绵河冲积成台地后,才开始在此建村。因为有天长岭,故命名为天长村。到隋唐时,因该村地处交通要道,发展很快。到了唐朝中叶,井陉县北有天护,南有天长,两大城镇均成为了当时井陉的经济中心。到了唐末,此地起名为天长镇,置天长军。至今城西1.5公里,有一村名为教场村,传为当年天长军训练的操场所在地。宋熙宁八年(年)开始修建县城城墙,并驻天威军。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年,均为历代县城政治、经济中心。作为县治之所,算来,天长古城已经有多年历史了。天长古城,地形独特,素有“簸箕城”之称。其地势北高南低,“绵河潆于前,陉山踞于后,固关之险控带西南,抱犊之雄延亘东北……”天长古城其范围主要是指现在临近老城墙内外的城内村、东关村、北关村、南关村等地。当地居民习惯称古城为城内、故城、旧城、城关、老县城等。天长古城非常小,也非常奇特。从南门向北望去,城内地势逐渐上升。城内地形北高南低,北窄南宽,形如簸箕倚立。四周城墙围绕,建有东西南三门,北墙筑于北岭之上,未建城门。当地百姓也有古谚语曰:“井陉县簸箕城,周围下雨中间晴”。由于受城墙包围限制,多少年来,城内村规模一直也没有多大变化。城内总占地面积约亩,以东西街为主街道,长米,平均宽7米,俗称城街。南街很短,仅有百余米,与城街成丁字形交叉。城街北区多狭窄小巷,坡度较大。旧县衙、文庙、文昌阁、城隍庙、书院等,位于城街路北,建筑精细,结构严谨,构成城内的中心古建筑群。城南部和东西两侧为居民区,房屋建筑以平、瓦房为主。城外设东西南北四关。东关位于东门外,出东门为城壕街,街南建有小南门,街北首折而东即为东关街,两侧门市临街,店铺颇多,为商业中心区。东关街东头是东巷街,巷东头即是城关大石桥,直通绵河东岸接石太公路。东关东首转而北,即为北关,位置在城东北部,北关南段商号居多。南关,在城南一里许与城隔河相望。西关在西门外,相传清康熙以前,街市整齐,商业亦颇繁盛,后多次洪水冲毁,仅剩几户民宅。南瓮城,是天长古城的正门,也是三个瓮城中保存完好的一个。在南门外门上挂有明天启年间“会源门”石匾。“会源”有两种含义,一是有朋自远方来,广聚四方来客,不亦乐乎之意;二是汇集水流,由此门排出之意。瓮城东南角门名宁河门,内门名为文明门。西瓮城门为镇武门,所有被判死刑的犯人,都要到西门外斩首。东瓮城门为东聚门。瓮城均已经被毁坏。在古城外,东南角还有一个城门,当地称之为“小南门”“观音阁”。阁中尚存清代碑石以及明隆庆时“燕晋通衢”石额。小南门为明代至今四个时期的建筑物,内为大悲阁,明万历年间始建,供奉观音菩萨和三官。中为香坛亭,清康熙元年扩建,供奉老张爷、财神爷、送子娘娘。外为民国时再建,嵌有“山环水抱”石额。据《井陉县志料》记载,井陉之河流,以绵蔓河为最大。绵河旧时称绵蔓河,千百年来,绵河环绕古城而过,当地人称这段河流为护城河。时光荏苒,曼葭城、天护城、威州城,历经千年风雨冲刷,皆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唯有天长古城保留了下来,如今城内还保存着众多的古建筑。它们或是民居,或是庙宇,或是县衙,或是书院。这些古建筑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融为一体,组成了天长古城所独特的风土人情。作者梁建云部分素材来源
网络编辑
韩晓红邮箱
jingxingfab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