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茂和中国宏泰发展联合发布公告,中国金茂拟25.65亿港元私有化中国宏泰发展,并撤销中国宏泰发展的上市地位。
据私有化方案显示,中国金茂计划注销中国宏泰发展约60.2%股份,包括非控股股东计划股份及控股股东计划股份持有的所有股份,分别约为26.02%和34.18%。
上述注销股份的总价值约为22.33亿港元,另外,实施购股权要约及可换股票据要约所需的现金金额约为3.32亿港元。
因此,中国金茂私有化中国宏泰发展应付的最高现金代价约为25.65亿港元。
待股份注销完成之后,中国宏泰发展将向中国金茂发行新股,最终中国金茂将持有中国宏泰发展股份的90.1%,其余9.9%将由利东(中国宏泰发展控股股东及中国金茂一致行动人士)持有。
在中国平安成为华夏幸福第一大股东之后,中国宏泰发展在今年被中国金茂私有化,两大产业园区PPP模式的领军企业,都淡出历史舞台。
这让过去红极一时的产业园区PPP模式蒙上了一层阴影。
01
PPP模式穷途末路?
产业园区PPP模式因时代而生,因时代而止。
年,因中新两国政府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而成立的中新集团,最先学习新加坡模式,顺理成章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产业园区行业引入了最初的产业园区PPP模式。
随后才有了华夏幸福与中国宏泰发展的入局,虽然三方都是产业园区PPP模式,但玩法上却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三方在互相学习、升级的过程中,都演变成为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
产业园区PPP模式也恰逢其时,在迎来了模式的腾飞期,享受到时代带来的红利。那个阶段一线城市产业外溢,产业大面积退二进三,制造业一杆子全部清退。主打环一线产业园区的园区运营商在产业招商方面吃足红利,只要有项目,就不缺产业企业。
况且产业园区PPP模式在当年,相比于环一线城市的地方国有平台公司,园区PPP模式的运营商在园区打造、产业认知以及最重要的开发资金上都占据优势,有一种降维打击的既视感。
然而在这产业园区PPP模式发展的黄金十年里,虽然园区运营商在玩法上、产业运作能力上都在不停进步,但一方面地方国有平台公司,实力更强了,产业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虽然园区运营商仍然可能占有一定优势,但不存在降维打击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更加青睐本土国有平台公司,这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缘起于一线城市产业外溢,也缘灭于一线城市产业外溢。
经历了最初几近粗暴式的生产类企业全部外迁,到如今一线城市有选择性的外迁二产,仅淘汰低端、高污染制造业企业,这类企业一线城市不欢迎,环一线城市在经济、产业实力得到一定提升之后,同样也不需要。
这就意味着,产业无法快速填满园区,也就断了PPP模式大量复制的可能性,长期深耕成为唯一出路。
02
三大龙头的不同结局
华夏幸福在暴雷之后,感觉上已经淡出行业视野很久了。如今转让资产收缩产业新城版图,走精品化产业新城路线的华夏幸福似乎又回到了正轨。
虽然华夏幸福过去产业新城的空置率居高不下,一直受到行业诟病,但他整体的招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项目数量过多,导致招商资源无法全盘兼顾。
如今收缩战线后的华夏幸福,依靠他强劲的招商能力保驾护航,再造“新固安产业新城”也并非没有可能。包括近日,华夏幸福也开始在轻资产模式发力,在规避大规模复制带来的资金压力之后,收缩阵线,发挥他的招商优势,无论是走精品化产业新城路线还是轻资产运营输出,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再谈中国金茂此次私有化,恰逢PPP模式受困下中国宏泰发展遭遇业绩问题,原有模式面临转型,但其核心的产业发展能力和拥有成熟经验的团队仍在,可以快速补强中国金茂城市运营板块中产业运营的短板。
私有化之前,中国宏泰发展在年底,共计拥有8个产业新城项目,包括河北省廊坊市的龙河高新区;龙河商务休闲度假基地;广阳科技孵化园;永清宏泰产业市镇园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石家庄通用航空产业市镇园区;石家庄藁城宏泰产业市镇园区;位于湖北省鄂州市的宏泰鄂州产业园及位于武汉市的武汉开发区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
中国宏泰发展体量上远不及华夏幸福,这也意味着“船小好掉头”,中国金茂私有化之后,稳定现有项目,走长期深耕化运营,打造精品化标杆项目将可能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在产业发展能力方面得到补强的中国金茂,城市运营板块势必将再上一层台阶。
中新集团,是最早采用PPP模式的运营商,但从成立至今始终秉承精品化园区路线,除了最新的中新嘉善项目外,其它项目几乎都经过了长达10年的开发运营。
近年来,中新集团更是在原有的产城融合的园区开发运营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在区中园业务上发力。持续增强产业投资、绿色公用两大支撑板块的能力,在产业园区PPP模式动荡的大环境下,依然稳中有升。
在年业绩报告显示,实现营收39.17亿元,同比增长14.74%,实现利润总额25.14亿元,同比增长20.96%,业绩水平仍然处于产业园区运营商的前列。
中新集团的稳健与成功,其实已经趟出了一条产业园区PPP模式的未来发展道路。
03
PPP模式的未来出路
在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提到了“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
产业园区PPP模式新一轮的曙光似乎来了?
产业园区PPP模式本就没有走到绝路,只是市场化园区运营商模式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了翻天福地的变化。基础开发,政府平台公司已经完全可以胜任,淘汰的只是那些脱离产业核心的园区运营商,而不是产业园区PPP模式。
引入龙头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推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才是如今地方政府最为